都是逼出来的
明天学院就要安排拍毕业照了,这事很久之前就有人关注了,因为我发现才开学不久那会儿,就有人QQ的签名改成了“X月X日我拍毕业照,大家要来捧场哦”,或者类似的。这件事情我觉得难以理解,因为在我看来,拍毕业照实在不是一件怎么值得高兴的事情。因为无论如何,一件本来十分美好,或者至少看来十分美好的事情,如果变成了一大群人一起来做,就会不怎么美好了,就好像集体婚礼和火炬传递。
也不知道哪里来的传统,拍毕业照一定要穿着学士服。更加不知道是哪来来的传统,学院问我们大家借学士服的意见的时候,问的是“你要借一天,还是借两天”,然后很绅士地解释说,借一天50,借两天55。我刚看到这样的选择,狠狠地懵了一下。因为多年做选择题的经历,让我很不适应这样的双选。无论是做单项选择还是做阅读理解,我都是习惯用排除法来做,实在不行了就蒙一个。但这样的选择让我觉得很为难。我排除不了两个中的任何一个,也不能随便蒙一个,因为蒙一个的价钱有点高,拿来喝燕京啤酒可以至少喝上12瓶,要是中奖的话,还可以喝更多。
这样的选择让我想起来一个故事,说一个餐馆里的营业员刚开始问顾客怎么点早餐,都是先问,你要不要鸡蛋,顾客说要,然后就问,你要几个。后来这家伙终于开窍了,改成了这样问:你是要一个,还是要两个。我听这个故事的时候,为这个营业员的智慧赞叹不已,却没想到自己有生之年也有幸碰到类似的选择题,太兴奋了。
这样的例子还有,我再举一个。
我们都知道,这阵子祖国妈妈出了点事情。于是乎,像去年汶川出事那时候一样,学院又来呼吁捐款了。虽然我很反感动员学生捐款这件事情,因为我实在不明白动员一些自己没钱、用的都是他爸他妈的钱的学生来献爱心,最后培养出来的到底是什么心。反正那阵子看到很多同学见面了相互问候,不问”你吃了吗”,改成了问“你捐了多少”,我觉得一阵恶心。不过我隐约记得那时候我还是捐了5块钱,而当时我的全部家当是负数。那5块钱还是找同学借的。后来过年回家妈妈问我捐款了没有,我说捐了5块。妈妈说,你该多捐一点嘛,那些人真的很不幸。我听了,顿时对一个普通农村妇女的伟大人文情怀感动不已。但对于学校公布哪个学院捐款额多少、学院公布班级捐款额多少,这样的事情,一点感觉都没有。我还听说,一些学院安排的是每个班的每个人都必须捐款。注意,是必须。这个必须就很耐人寻味了。真有不愿意捐的,也不好意思捐个一毛两毛,最不济的可能就是我,捐5块。本来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,可偏偏这事儿发生在我们学院。我当时觉得无法理解,就问了几个朋友和几个师兄师姐,无外乎“这是突发事件,学院这么安排是有一定原因的”。这么一说,我就明白了,哦,原来是突发事故。到这次,我就真的没有心思捐款了。一来最近我吃饭都是用饭卡,本来想宅在宿舍叫外卖,结果没现金,都不好意思叫了。再一个,我不知道我捐的钱,是不是要经过一个叫做中国红十字会的组织,我不知道他们还会不会收手续费。你看我捐的才5块钱或者更少,要是因为这点钱,让那些克扣灾款的领导们下台了,我会觉得很不安。
谁说大学教育和人才市场需求脱轨?我看这样的例子就能充分说明,大学教育已经吃透了市场经济的精华嘛。既熟悉顾客需求,又懂得资本运作,实在了不起得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