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鸡
我住在三楼。因为房子所处的地势低,阳台对面的公路便高出了一截。公路下面是一块小麦地。四周有些草丛和小树林,春天一到,草青麦翠,树绿花红,养眼也养心。
每到放假,学生和同事们大多都回家了,校园里很安静。如果这时公路上没有车辆经过,坐在阳台上看风景时,便有了新的景致。生活在公路上面的草丛里的竹鸡,先是一个探头探脑,观察四周的情况,当它断定很安全时,便穿过公路,来到麦田里觅食和玩耍。先是一两只,接着便是成群接队。最多时,有20多只。竹鸡形体比斑鸠略大,羽毛褐中带灰,有小小的冠子。我想它们一定是鸡的近亲。多数时间,它们只是安静地在田间寻找吃的。有时单独行动,有时许多只在一起。有时在空行里,有时也钻到麦丛里,觅食时很专注的样子,看着十分可爱。
它们也唱歌。但在鸟类,竹鸡长得不怎么好看,歌喉也不甜润,因此它们不算高明的歌手,也许是因为有“自知之明”,所以它们不像其他鸟,动不动就来上几句。它们只是在天气将要发生变化时,才一展歌喉。而且歌词也因时而异。久晴将雨时,它们唱“打破罐”,而“罐”的“发音”不准,像咿呀学语的幼儿,听起来成了“打破怪”。久雨将晴时,它们唱“老晒婆”。我想这竹鸡也很风趣的,“罐子”打破了,自然水就泼出来了,就要下雨了。而太阳,在它们的眼里,是有性别的,女的,是个“老晒婆”。
我有时正敲着键盘,忽然听到竹鸡唱歌,总要到阳台上来欣赏。开始,它们似乎很害羞,我一出来,它们就不唱了,全钻到麦丛里去了,它们自然以为我看不到它们了。其实不然,阳台在高处,麦田在低处。它们纵是躲在麦丛里,对于我来说,也是“一览无余”。细看,它们中间,有的似乎很紧张,瑟缩着身子,一动不动。而有的仿佛只是随大流,人家藏起来,它也跟着藏起来,但并没有半点害怕的意思,依然在里面做它的“小动作”,啄啄这个的头,啄啄那个的尾,还时而朝阳台上望望,看那个打断它们音乐会的家伙走了没有。很顽皮的样子。这是一道用金钱也买不来的风景,我当然十分珍惜。只是静静地看,而不去惊动它们。久而久之,它们似乎明白了在高处站着的那个“另类”,其实很友好的,不会去伤害它们。后来,准确地说是今年春天,当它们唱歌,我到阳台上去听时,它们竟摆出了“旁若无人”的架势。你听你的,我唱我的。每到这种时候,心里总是无端生出几分欣慰。
“斑四两,竹半斤,锦鸡十二两不用称。”这是我们这个地方流行的一句俗语。说的是这三种鸟身上有多少肉。自然是旧时“十六两”制式的老秤了。住在山里的人,无缘享用“海味”,但“山珍”对他们来说,只是“小菜一碟”了。在动物保护意识还没有进入人们的大脑的时候。我也“享用”过它们。斑鸠、竹鸡的肉鲜嫩淳美,胜过土鸡的子鸡。锦鸡汤鲜美无比。
但现在,在我享受竹鸡的歌声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的音符时,压根儿就没有想过再在它们身上打什么“歪主意”。